小长假期间,Sir看到个有趣的剧。
造型,剧情,很熟悉……
12集,小番外。
有网友说:
番外超越了正剧。
好像也没毛病。
原剧豆瓣得分不过7.1,番外反而8.9。
不卖关子了。
鹤唳华亭。
正剧前期一周能上五六次热搜。
后续却因拖沓,结局仓促而口碑下滑。
片方一个机灵,把售后给安排上了。
超前点播,刷完12集后。
嗯,网友诚不欺我。
别云间
除了剧情,正剧各个方面可以说——
稳。
演员班底,足够出彩。
男主,太子萧定权(罗晋 饰演),女主陆文昔(李一桐 饰演)。
颜值耐打,演技也在线。
配角一众老戏骨,不输《大明王朝1566》。
黄志忠,王劲松,张志坚。
夕阳红男团还趁势上了《时尚芭莎》。
再看剧里的小细节。
俩字,讲究。
看片中制茶的手艺:
“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中,指绕腕旋。”
手法和《大观茶论》记载的如出一辙。
原著背景参考宋代。
剧组也不含糊,服装上还原了宋代官服。
架空小说改编剧,演出历史正剧的味了。
然而。
辅料都很精彩,故事反而欠火候。
大家越看越不痛快。
《鹤唳华亭》讲的,是太子艰难求生记。
反派代表,齐王,中书令李柏舟一帮人。
他们觊觎储君之位,联手策划了一桩桩大案。
科举舞弊,军马走失,诡异童谣……
从暗处刀刀戳向太子。
太子的生活,一个字。
苦。
被父皇骂哭,打哭,都是家常便饭。
太子一哭,反派就乐。
他们以为自己打出了顺子,必胜。
却想不到,太子手里还攥着王炸。
作恶的证据,原来早就被太子拿到。
危急时刻,一举反杀。
老狐狸上了刑场,齐王被放逐出京。
剧情看似跌宕起伏。
可并不刺激。
太子每胜利一次,亲近的人就少一个。
科举案后,恩师卢世瑜奋然自尽。
私贩军马案,未来岳父陆英没能躲过断头一刀。
童谣案发前,太子妃不幸中毒身亡。
太子强大了,也越像孤家寡人。
把奸党一扫而空的快感。
几乎没有。
义士的慷慨和悲壮。
越来越浓。
在惨胜的基调下,正剧仓促收尾。
补上这段删减的,算是好转了。
Sir看还是有情怀分。
有亮点,但离口碑历史剧,还有距离。
01
先说番外补完哪些遗憾吧。
正剧的结局,大伙看了——
意难平。
就像用20分钟,交代了12集的内容。
这也是最蹊跷的地方。
看结局几幕戏,就知道暗藏玄机。
太子的老侍从王翁,等候着远行的主人。
他穿着便衣。
宫里的老奴,哪里能擅自便衣出行?
其中必有变故。
主仆多年,两人一个鞠躬,一声保重。
好像一场漫长的告别。
太子进入边关,一排排将士军容整肃。
领军主将顾逢恩,他的发小。
一个甩手,一脸不快。
边关,硝烟味似乎有点重了。
太子的不日便回,成了8个月。
陆文昔还在守候。
她看着比翼飞的白鹤,很是羡慕。
每一个角落,都感觉少了点什么。
如今,谜底解锁。
隐藏boss,浮出水面。
咦?
奸王和奸臣都倒下了,谁来当boss。
真的是这样吗。
仔细想想,太子最大的靠山武德侯,大破敌军班师之际。
被一小撮流寇给刺杀了。
流寇有这能耐吗?
反派的靠山,还剩皇后。
她突然自杀,是为了保护谁?
所有的线索,全都指向了赵王。
萧定楷。
他,成天和宫女嬉戏,捣鼓字画。
在大臣眼里,基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谁能想到,这软萌的样貌下面,藏着深厚的城府。
另外,他也心仪女主。
求之不得,因爱成恨。
在谁都没注意的时候。
赵王给了太子一份大礼——
谋反罪。
突然告发太子的助手许昌平。
搜出了太子衣物,和玉带。
凭借太子将玉带授予他人,指控他勾结军队造反。
口说无凭,凡事要讲证据。
证据……
自己造就行了。
赵王平时练习的书法,成了大杀器。
仿照太子笔迹,向各个军营送信。
现在他要“钓鱼执法”。
只要皇上派的人一和军营接上头,太子造反就是实锤。
万事俱备。
赵王有信心,一波带走太子。
可他忘了,这虽然是番外,但还离不开《鹤唳华亭》的套路。
自以为聪明的人,会被另一个聪明人算计。
一切都是局中局。
幕后的策划者,许昌平。
当然,还有几位意想不到的助攻。
是谁,各位不妨先猜猜。
结果又一次反转。
又一次太子阵营的胜利。
事情,肯定不会就此结束。
赵王退场前,还给太子送了个雷:
你的太子妃,舅舅和表哥
都要感谢我
我派了死士前往长州城
这就是我的无间道
无间道?
没错,他还不是最终的boss。
从始至终,和太子水火不容的人。
只有一个。
各位不妨想想,正剧里被骂最狠的人。
太子的父亲。
皇帝萧睿鉴。
赵王临终一招,又把他们推到了水火不容的处境上。
边关,就是导火索。
父子俩的对弈,从朝廷转到了战场。
而太子这边的人快坐不住了。
“顾家军”二号人物,顾逢恩。
一脸杀气腾腾。
太子也拿起了剑。
他会向父亲,向朝廷宣战吗?
试想。
你的父亲,总把你往绝路上逼。
你身边的人,为保护你不断死去。
你选择隐忍,还是接过武力?
至少网友希望太子选后者。
他呢,将作何选择?
隐藏的终局,Sir交给你,自己去感受。
02
补完结局上8分。
这剧就完满了么。
显然没有。
番外,只是一次对口碑的力挽狂澜。
或者说。
是成全了原作者雪满梁园的倔强。
去年,她干脆自己写了个……
同人文结局。
小脾气一览无遗。
她像个布道者,疯狂向观众传递自己的喜好。
让《鹤唳华亭》充满了作者的个人色彩。
最明显的,是她的文学气质。
尤其在用典上,十分讲究。
剧名《鹤唳华亭》,典故源于《世说新语》。
象征名士为了捍卫清白,以死明志。
剧中台词,也很有韵味。
看太子和恩师的一席谈话。
恩师要点的菜肴:
菰菜、鲈鱼鲙、莼羹。
又是典故,藏不住的退隐之心。
陆文昔画卷的赋诗。
还是参考《致酒行》《晋书》等等。
代云拢雁浙江潮,人有迷魂犹代招。
世间多少金谷客,数声鹤唳念遥遥。
赠物,是表象。
太子的挽留,老师的婉拒,是内涵。
高雅,也讲一个点破不说破。
作者的功底,对古韵的向往,可见一斑。
当然,不少观众看来也是毛病——
掉书袋。
经常一连串陌生的词汇。
大伙不明觉厉,纷纷感叹:
没点文化还不能好好看剧了。
好在导演为首的主创,大胆尝试新文本:
后来我们还是做了一个取舍
还是想做一个有特质的东西
中国古典和文化的东西
市场上我觉得是很稀缺的
好在大多观众,也愿意买账。
台词只是冰山一角。
《鹤唳华亭》还透着作者对古代理想的追求。
这注定了它不是讨好观众的爽剧。
说观众议论最大的。
成天看父子勾心斗角,虐来虐去,有意思么。
一般人家,很难共情。
但作者勾勒的,是朝堂的诡谲。
一个靠权谋上位的皇帝,他不心虚吗。
太子的舅舅手握重兵,他随时可以再夺权。
两人间多了担惊受怕,少了信任。
亲情被权力弄得畸形。
父子也不单是父子了。
苦难,都只是铺垫。
在阴谋和权术的压迫中,坚守清流典范。
才是作者的理想。
就像剧中卢尚书怒斥曾玩弄计谋的太子:
一切文艺,不可为阴谋所用
一旦沾染,精神全无,骨气全无
人亦如此
反权术,孤守正道。
就像为生民立命的士大夫精神一样。
出淤泥而不染。
高风亮节,也难免曲高和寡。
03
曲高和寡,还不是最要命的。
古典精神,也并不是非要服从于市场。
那问题在哪?
先别急。
Sir又想起了另一部相似的剧——
《清平乐》。
同样是宋代为背景,同样高开低走。
同样,故事没讲好。
或者说,故事的内核走歪了。
Sir想说一点关键的,历史剧如今价值倒不在于还原。
而是能不能在古典的背景里,传递现代的观念。
这才是历史剧“爽”感的根源。
两个鲜明的对比。
《清平乐》中的女性群像刻画。
江疏影演的曹皇后,开场拿的似乎是女强人剧本。
坚持不与皇帝圆房,把管理后宫视为己任。
可后面却唯唯诺诺。
甚至教育徽柔公主要从夫德。
徽柔,反而是全剧最敢爱敢恨的那个。
活在伦理纲常的围城里,的确是当时女子的写照。
但一贯有主见的皇后,居然用纲常教训儿女。
未免矛盾,让人不快。
另一个,经典的《大明王朝》
有历史正剧的美名,也被称作“反腐剧”。
海瑞敢为天下先,斗奸党。
冒死直谏,批评君主的私心伤害百姓。
虽然活在古代体制内。
他追寻的理想,有现代的天下为公观念的影子。
所以被人称道。
《鹤唳华亭》也是清流恪守理想。
不与权术为伍,也足够高尚。
只是太子的行为,把高尚外化成了隐忍。
奸臣,皇权刺向身边的人,他依然妥协。
他说,不愿为一己之私祸害万民。
实际上,是他的高洁,突破不了君臣父子的藩篱。
这是膈应的根源。
导演杨文军也谈及过制作时的理念:
定调就是在这个围城里面
一个人不断地在寻找理想和希望
但是他又不能跳出他的牢笼
Sir想,下一个历史剧的爆款。
第一件要做的事。
跳出这个牢笼。
并在这个笼外,看到这个牢笼。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贫民窟的百万雪糕
转载请注明来自广州玛斯顿影音有限公司,本文标题:《被骂烂尾的国剧出删减片段了,评分8.9,打脸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