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首 石峡回龙
长川蜿蜒前行,忽遇“无门”之地,玉峡之中,万泓之水被纳入其中。犹如潭龙在此嬉戏,又似湖面平静,失去了往日的奔腾。这就是《石峡回龙》所描绘的景象,然而,通常这首诗被写作“潭峡回龙”。至于名称的变异,原因不明。更让人费解的是,《念初堂集》中,这首诗名为《泛舟》,内容与王材的原诗并不相符。
石峡,即今天的石子岭。诗作原注描述:“北二里,仙居山下,水出石峡,旧称龙湖潭。”乾隆《新城县志》记载:“与仙居山相对,为邑治水口。”因两崖雄峙,河水在此收拢,形成较宽阔的湖面,时人称之为“龙湖潭”。水流在此“忽无门”,形成无数旋窝,故有逆溯回流之势。
王材的这首诗,给人感觉更多的是“近静”。而他的另一首《石峡》,则带给人“飘逸”之感。诗中描述:“峡里水何处,峡前山更遥。落落洲林色,轻烟一鹭飘。”那远远疏落的山林,如烟如黛,飘然逸脱,如一行白鹭轻盈地翱翔。
1952年,黎川城内因石子岭岭口狭窄,排水不畅,导致涨水成灾。县政府为此拓宽水道,使得明清时期的景致不复存在。
第九首 赤溪风月
独坐庭中,四周青草繁茂,竹风与梧月相伴,南屏山为伴。桃花流水年年如此,但谁曾向寒溪询问过客之星?诗中第四句“问客星”被人误写为“面客星”。整首诗怀念的是北宋李觏在此读书的景象,简单而直接,没有诘屈聱牙的典故。
唯一需要解释的是“客星”。在古代,客星是对彗星、新星或超新星的称呼,因这类天体如“客人”一样寓于常见的星辰之间,故谓之客星。王材似乎并不认同李觏是黎川土著,而是认为他是“客籍”。他坚信李觏曾在赤溪读书,诗中注有:“宋儒李泰伯读书讲学地,旧有风月亭,自言‘朝风扫地,夜月为灯’。”
然而,明正德《新城县志》对“赤溪”的地理位置记载存在矛盾。王材所指的“赤溪风月”,即今天“县南五里”的风月亭,与正德志的记载不符。也就是说,王材在编辑《隆庆县志》(已佚)时,很可能修正了风月亭的位置,认为它位于今天篁竹畅园。
从诗中可以看出,王材并未见过赤溪风月亭,因此称之为“旧有”。他坚信“朝朝风扫地,夜夜月为灯”是李觏的自述。然而,河塘李氏家谱却认为是邓元锡所作。若真是邓元锡所作,作为忘年交的王材为何不知?遗憾的是,翻阅李觏的集子与邓元锡的《潜学稿》,均未找到这句诗。
转载请注明来自广州玛斯顿影音有限公司,本文标题:《【黎河】(连载58)王材“黎川十二景”浅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