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师就读时,音乐成为我们必修的课程,自然,我们接触和学习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老师主要教授我们乐理和简谱等基础知识,之后,我们更多地唱的是音乐课本上的和老师教授的歌曲,其中不乏当时流行的歌曲。大合唱的“接过雷锋的枪”,童声合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冼星海作曲的“二月里来”、四川民歌“盼红军”,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以及加拿大民歌“红河谷”等,都是我们曾经学唱过的经典曲目。而罗大佑的“童年”,朱明瑛的“大海啊故乡”,沈小岑的“请到天涯海角来”,朱逢博的“太湖美”,苏小明的“军港之夜”,殷秀梅的“党啊亲爱的妈妈”、“我爱你塞北的雪”,关牧村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以及王洁实、谢莉斯的台湾校园歌曲“脚印”、“校园的早晨”、“外婆的澎湖湾”等,则是在课余时间我们听得最多、模仿得最多的歌曲。
在中师就读时,音乐成为我们必修的课程,自然,我们接触和学习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老师主要教授我们乐理和简谱等基础知识,之后,我们更多地唱的是音乐课本上的和老师教授的歌曲,其中不乏当时流行的歌曲。大合唱的“接过雷锋的枪”,童声合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冼星海作曲的“二月里来”、四川民歌“盼红军”,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以及加拿大民歌“红河谷”等,都是我们曾经学唱过的经典曲目。而罗大佑的“童年”,朱明瑛的“大海啊故乡”,沈小岑的“请到天涯海角来”,朱逢博的“太湖美”,苏小明的“军港之夜”,殷秀梅的“党啊亲爱的妈妈”、“我爱你塞北的雪”,关牧村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以及王洁实、谢莉斯的台湾校园歌曲“脚印”、“校园的早晨”、“外婆的澎湖湾”等,则是在课余时间我们听得最多、模仿得最多的歌曲。
难以忘怀的是我们二年级时在大礼堂举办的师生音乐大型晚会。老师们的精彩表演,让我们深受感动。那雄壮的歌声和美妙的旋律,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我记得65班班主任唱的是一首抗日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而我们班的音乐老师弹奏的钢琴曲《白毛女》音乐片段,那前奏弹得美妙绝伦,带我们进入了一个绝佳的意境。我们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了音乐的壮美。
当时,正是八十年代大众电影最繁荣的时候,电影主题歌、插曲也随之流行起来。夏季的午休时间,我们喜欢听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同室的学友拿了收音机,每日午饭后13点定时为我们播放(还给我们听评书)。那时,音乐是每个青年的最爱,我记得最难忘的是每周一歌——风靡全国的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那雄壮、铿锵的节奏,发出澎湃、昂扬的声音,激荡着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假期里,我们也听了不少的电影歌曲。李谷一的“妹妹找哥泪花流”、“知音”、“绒花”、“迎宾曲”,阎维文等的“九九艳阳天”,蒋大为的“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和“驼铃”,还有陆青霜的“青苗出土迎朝阳”等,都是当时我们听得很多的歌曲。当然,情歌王、甜歌王等流派更是繁荣鼎盛,如邓丽君的“甜蜜蜜”等专辑,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毕业之际,歌声“莫愁啊莫愁”,“回娘家”,蹉跎岁月主题歌“一支歌,一支难忘的歌·······”让我们回味着知青的岁月,而最鼓舞人心的那自然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读大专时,曾参加考前培训,校园里最多的歌声是“小小的我”,费翔的“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溜溜的她”,杭天琪的“黄土高坡”、“信天游”,李玲玉的“粉红色的回忆”等也特别受欢迎。
工作后,我们学唱了“泉水叮咚响”,“在那遥远的地方”,“玛依拉”。那时电视连续剧最盛行,于是主题歌和插曲片尾曲越来越多。《霍元甲》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新白娘子传奇》“千年等一回”,后来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及所有插曲,《水浒传》刘欢的“好汉歌”等再次红遍大江南北。此外,他与王菲唱的“笑傲江湖”主题歌“传一曲天荒地老······”,屠洪刚的歌“中国功夫”、“精忠报国”等也听得不少,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也特经典。
转载请注明来自广州玛斯顿影音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伴我青年的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