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得以见到中文儿歌呈现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样貌。比如,1980年,当《铁臂阿童木》作为引进中国的第一部外国动画在电视上热播时,它的中文主题曲也成为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同理,80后们也一定不会忘记《聪明的一休》中的“格叽格叽格叽”和《蓝精灵》里的“喔,可爱的蓝精灵”。
在这个时期,本土创作的儿歌几乎也和国产动画的发展相辅相成。其中的代表作自然少不了《黑猫警长》和《舒克贝塔》的主题曲。进入到90年代之后,中文儿歌在拥抱百花齐放的趋势之外,还突显出了两岸交流的特色,比如,《七子之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21世纪以来,虽然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信息的流动和创新,也有一些出圈的儿歌,像《哪吒传奇》《快乐星球》还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中文儿歌创作似乎还是渐渐陷入瓶颈。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流行歌曲开始占领儿歌市场。不管是早些年间的《小苹果》还是近年的《学猫叫》《孤勇者》,它们虽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儿歌,却在儿童群体广为流传。我们也因此看到,“为儿童创作”好像不再是儿歌的内核了,多少有些令人唏嘘。
虽然中文儿歌的发展存在种种问题和困境,但也不乏有旗帜鲜明的创作者在打破原有的儿歌创作思维模式,努力想让儿歌在中文语境中焕发新生。今天,我们想推荐一些优秀的儿歌作品,希望你和孩子也能在从中发现新意,获得新的感动。
首先,是“寻谣计划”这个由音乐人小河发起的公共艺术项目,主要在全国范围内采集并活化那些被人们忽视的、即将消失的老童谣。《秋柳》就是“寻谣计划”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作品。
“花开小舟”乐队是成都本地长期坚持做童谣曲目创作的团队。他们在童谣的传播、推广、搜集以及挖掘整理上,希望童谣能回到“口口相传”的方式,能“唱”出来,而不是“放”出来。他们也希望通过童谣创作这种形式,让音乐能回归并融入到家庭生活中,因此,“花开小舟”定期都会邀请孩子和家长一起来参加音乐的创作和欣赏,不管是唱歌、玩乐器还是谱词曲,他们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一首童谣”。
Little Dragon Tales是独立乐队“上海复兴方案”发表于2011年的一张童谣专辑。这张专辑由加拿大叶氏儿童合唱团的小朋友们与DJ Dave Liang一起录制,通过DJ Dave Liang的电音穿针引线,年久的经典儿歌化作流行的电音节奏,时代感十足。
范晓萱的《给孩童的音乐幻想小故事》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推荐。这张专辑包含了二十首以动物为主题的古典钢琴独奏小品,其中不仅有钢琴曲,还有由范晓萱的声音来演绎的动物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非常生动活泼,它就像我们小时候听到的那种睡前故事一样,短小却又回味悠长。
真正的好儿歌是能跨越时代和年龄鸿沟的。《给孩童的音乐幻想小故事》虽然说是“写给孩童”,但其实不仅是孩子,成年人也能从中收获喜悦、感动和思考。你可以选择在安静的夜晚和孩子一起收听,一边聆听,一边分享彼此的感受。
转载请注明来自广州玛斯顿影音有限公司,本文标题:《百年前的这首儿歌作品,唱哭了五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