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段鸣镝,今年47岁,曾在央视工作了15年,制作过科教电视节目,并担任首席导演。我拍了几部科教电影和纪录片,拿了一次金鸡奖、两次华表奖。不过,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现在我在抖音上做科普,探索宇宙的奥秘、生命的秘密以及历史的变迁。
从小我就对未知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是父母眼中不省心的皮孩子一个。从初中开始,我就对防空洞的蝙蝠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我用手电去探索,发现蝙蝠都是夹着翼睡觉的,翼膜很薄,手电光透过去,看上去一片淡淡的红色,既恐怖又绚丽。我还溜到过医院的地下室,去看人体解剖的标本,体验了既害怕又刺激的感觉。
高中时,我读的寄宿学校,晚上宿舍熄灯后,就给同寝室的哥们儿讲我看过的故事,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我发现自己似乎挺有讲故事的天赋,应该去当个电视编导,把我喜欢的故事搬到荧幕上去。1996年参加高考,我顺理成章地考进了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的编导专业。
在大学,我遇到了科学启蒙的重要读物——《时间简史》。这本书让我外溢的好奇心收拢到了一个更加具体的方向。对于科学探索的兴趣,也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2000年,我大学毕业进入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中心工作,那时我们心怀高远、干劲十足,想要对标英国BBC、美国discovery、日本NHK去做纪录片、科教片。
在央视工作的9年,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巅峰,还中了个大奖。2009年,我们拍摄了关于探月的科教电影《月球探秘》,这部电影获得了第十三届华表奖和第二十七届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2013年,我又拍摄了科教电影《探寻癌症之谜》,这部电影也获得了第十五届华表奖优秀科教片奖。
跨越这两部电影的制作周期,我还拍了一部讲秦汉帝国的大型历史纪录片《帝国的兴衰》。制作周期长达6年,这6年里几乎每一天我压力都很大,真是被扒了好几层皮。直到2011年,《帝国的兴衰》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春节档播出,收视率和评价都很高。
就这样忙忙碌碌到38岁,我突然觉得,拍不动了。2015年,我选择从央视辞职,成了一名独立制作人,也重新捡拾起那些散落在我生命历程中的、细碎的好奇心,找到了一种新的活法。
一直以来,有很多问题在我的脑海里回响。如果宇宙起源于大爆炸,那么宇宙在爆炸之前是什么,长什么样?现代科学观测,宇宙一直在加速膨胀,那么宇宙的结局是什么,是空无一物的死寂吗?第一个DNA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这个原始DNA会发展成地球上千奇百怪的生命?大脑是由原子组成的,为什么这些原子能产生意识?
这些问题看似玄乎,其实都能在人类历史上的科学讨论里找到线索,而有些古老的话题,也会因为最新的科学进展而迸发出新的火花。比如,2024年1月,我做了一个视频讲“自由意志存在吗”。人类的意志是由自己控制,还是世界的一切早已注定,这个问题已经被讨论了两百多年。历史上科学家们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从量子力学与混沌理论上看,人类是有自由意志的;从认知神经科学与细胞自动机的研究中看,宇宙的剧本是写好的。后来又有科学家指出,这两种观点都错了,人类可以一步步接近世界的真相,但不确定性又的确是世界的本质,讨论再次陷入僵局。
直到2016年,人工智能阿尔法横空出世,与韩国围棋棋手李世石展开了一场人机世纪大战。科学家恍然大悟,想知道自由意志是否存在,只要等待强人工智能的出现。如果有一天人类给人工智能输入了一个指令,而人工智能对人类说不,那将完美证明,自由意志是存在的。
这些科普视频不仅获得了众多点赞,还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让更多人接近科学、接近世界的真相。我认为,科普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传播科学知识,更在于输出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如今,很多优秀的科普博主都在致力于科普事业,包括化学工程专家金涌、古生物学家朱敏、太阳物理学家汪景琇、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刘嘉麒等院士,他们入驻抖音,为科普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们的一句话、一个观点,或许能让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爱上科学,也可能会让一个疲于生计的成年人抬头看看月亮,我想,那就是科普的意义。
*本文由段鸣镝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本人授权提供。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来自广州玛斯顿影音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我,金鸡奖导演,央视工作15年,38岁辞职做科普,被190万人催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