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前,谈及内地娱乐圈的顶流,吴亦凡的名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但随着“吴先生,这次是决战”等小作文的涌现,吴亦凡的流量迅速陨落,从顶流跌入谷底。
正当围观群众还在寻找话题时,资本已光速撤离吴亦凡的流量池。一夜之间,近20家企业宣布终止与吴亦凡的合作。
10年顶流的吴亦凡并非首次陷入丑闻,却是首次被资本“抛弃”。艺人被资本放弃,其主动退圈与否已无关紧要。无资本支持的流量,迅速贬值,如泡沫般烟消云散。
在都美竹的讨伐文章中,一句“资本逐利催化畸形饭圈文化,导致你走到了今天”引人深思。艺人的人设崩塌,资本可以止损,但畸形文化要想消除,绝非易事。
颜值,曾是艺人的起点。
EXO成员吴亦凡回国后迅速成为“归国四子”之一,占据流量顶点。初期,他试图通过影视打开局面,但参演的电影大多豆瓣评分低下,仅有《大碗宽面》稍获热度。综艺节目使他重新定位,通过《中国有嘻哈》等节目,知名度大增。
资本的介入,看到了吴亦凡的吸金能力,并将其推至顶流。颜值成为资本选择的首要条件,粉丝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加强了自身的误区。
“艺人无需作品,颜值即顶流,资本不会骗人。”吴亦凡的蹿红,也让造星资本看到了复制的可能性,采用“筛选颜值、培训、出口转内销”的模式,饭圈粉丝乐于接受。
粉丝的数据帮助艺人营造出热度,同时享受打造“顶流”的过程。面对吴亦凡,无人质疑其颜值,资本和饭圈已将其视为“颜值即正义”的定理。
事实上,吴亦凡的表演、音乐及丑闻均证明他只是个普通人。
资本的加持和粉丝的狂热,影响艺人对自身和行业的判断。当品牌排着队寻求合作,面对合同和支票,一个刚满30岁的男孩难免心浮气躁。
“你跺你也麻”,资本追求的是利益。
饭圈的野蛮生长,为年轻艺人提供了翻车的温床。在数字平台和社交网站的连接下,粉丝形成社群,进行信息交流、交友、交换,寻找认同感。
如今,艺人的曝光无所不在,甚至包括生活细节。公开层面,大家谴责私生饭的影响,私下里,粉丝则视有无私生饭衡量艺人红的级别。
粉丝后援团催生了产业链,粉丝通过金钱“供养”艺人,流量经济下的粉丝拥有决定权。庞大的粉丝群使艺人成为流量入口,而粉丝成为消费者、生产者与管理者。
通过换取“福利”获得满足感,粉丝见面会、生日会及线下机会。
追星可激发生命力与创造力,但有时也沦为群体傀儡,失去理性。
部分粉丝错觉自己与艺人真诚平等,这显然不可能。从资源、团队来看,艺人与粉丝不对等。
5年前,吴亦凡曾陷入类似丑闻,但风波很快平息,女主角被网暴,大部分忠实粉丝仍选择守护。公众对艺人私生活的接受度提高。
吴亦凡的人设从“冷酷男孩”变“纯真少年”,被视为“太单纯”,对女孩太温柔,才被多次利用炒作。
面对不涉及法律的道德问题,资本不会放弃流量,选择视而不见。
饭圈粉丝也选择纵容和支持。
当艺人被粉圈包围,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控评人墙,隔离批评和建议,只留下夸奖,认知偏差只是时间问题。
私生活管理这类问题,在娱乐圈需专业团队应对,如今似乎几条微博即可解决,对艺人的约束力几乎为零。
当有人公开表示“睡粉是明星为粉丝带来的最大福利”时,饭圈的畸形已显而易见。
狂热追星不是饭圈最大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资金流量大、成员易被煽动、缺少监管等问题使得饭圈成为犯罪温床。
粉丝滤镜过大,易错看人渣。
吴亦凡丑闻一出,资本迅速撤退,粉丝动摇。资本完全撤离后,支持者仅剩粉丝。
粉丝们需接受爱豆人设崩塌的事实,以及“爱豆被万人群嘲”的状况,这是巨大的冲击。
此次丑闻会直接影响饭圈多少,改变潜在规则?但至少会让理性粉丝们看到流量背后的真相,保持理性。
重建艺人和粉丝间的距离,是行业需面对的问题。“不论你多么感谢粉丝,但对方永远是陌生人。”
偶像被万众期待,因“头套”获得无数关注。一旦得意忘形,即摘掉“头套”,格局仍显小。
娱乐行业的聚光灯效应,使艺人的一言一行对社会、观众和舆论造成巨大影响。艺人一旦有道德污点,即使未触犯法律,也要承担后果。
正如迪士尼乐园的规定,不允许扮人偶的工作人员在游客面前摘下头套,同样不允许游客拍打。
偶像也是如此,被捧上神坛,因“头套”获得无数关注。一旦忘形,即失去“头套”,守住“头套”即守住饭碗。
一得意,忘形,随即摘掉“头套”,格局仍显小。
转载请注明来自广州玛斯顿影音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吴亦凡:从“顶流”到“弃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