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瑞泉中学进步学生闹学潮
谷牧秘密活动教学驾马沟
且说这瑞泉中学,位于今徐家镇北部的寺山上,民间亦称之为寺山中学。1913年,徐家村开明绅士徐宗尧,慷慨捐资1万元,与西峒岭村姜吉德合作,利用瑞泉院创建了瑞泉院小学,徐、姜分别担任董事长和校长。此乃牟平县首所新式私立小学,初设3个班,学生约120余人。1918年,瑞泉院小学更名为瑞泉高级小学,原3个班升级为高小班。1921年,徐宗尧因捐资兴学荣获山东省一等嘉祥章,并得“敬教劝学”匾额,被选为民国山东省议会第三届议员。他回乡后,积极募捐,决心兴建中学。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1925年建成境内首所中学——瑞泉中学,徐宗尧被推举为董事长。学校初设3个班,原高级小学成为中学的附小。全校学生200余人,贫困子弟众多。徐宗尧选聘的教师中,除了清末举人、秀才外,还注重聘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
1930年秋,进步教师倪夕渊(倪鲁平)来校任教。他性格直率,善辩能言,自称“装甲车”式人物。课余,他借戏剧向学生宣传共产主义,嘲讽国民党,并组织学生在徐家村演出文明戏,宣传进步革命,灌输爱国思想,揭露日本侵略野心。1931年3月,倪鲁平因言论被当局逮捕,但他推荐了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徐有芝、李士训、沈宗林三位教师来接任。此时,学校主要由国民党和地方封建势力掌控,地主子弟高人一等,引起其他学生的强烈不满。进步势力与守旧势力的冲突,导致教师和学生分成两派,斗争日益激烈,最终矛盾集中在校长邹曰昆身上。
1931年清明节后,在3名新来教师的支持下,张连珠、董良功等进步学生以罢课形式反对学校封建势力的统治。另一派不甘示弱,将官司打到国民党牟平县政府,中学被迫停办。
1932年3月,刘经三继任学校董事长,他加入共产党后,认识到学校青年多,思想活跃,是传播革命思想的好阵地。他恢复办起瑞泉学校中学班,招收的学生来自邻近的文登、海阳、牟平等县。同时,刘经三安排共产党员在学校任教,宣传革命道理,秘密发展党员。他将学校作为地下活动基地,经常在此刻印文件。
于子聪,归仁村人,生于1902年,曾入瑞泉中学读书,后赴济南育英中学、北平俄文法政大学、济南军官大学(张宗昌办)求学。1930年回乡后在南汉村教学,1932年8月加入共产党后,被邀至瑞泉中学任教。中共地下党员教师向学生灌输马列主义,介绍苏联十月革命情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革命热情。
当然,旧势力代表也将学校视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校长宋子安、于云禧等人安插亲信教师,对进步学生进行刁难、体罚和打击。在共产党员的组织下,“学生自治会”组织学生罢课抗议,要求校方公开赔礼道歉,否则解除教师职务。最终,当局被迫让步,同意举行四方谈判,学生代表列举事实,据理力争,警察局长最终灰溜溜地返回牟平城。校长于云禧辞职,李拓天接任。虽然学潮胜利,但刘经三等人成为国民党牟平县党部注意对象。于子聪也离开瑞泉中学,继续发展党员,开展革命工作。
此后,由于形势恶化,宋绍九、于子聪等相继被捕,进步学生失去后盾,回到家乡,继续参加革命活动。瑞泉中学虽短暂存在,但播下的革命火种为后来胶东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基础,一些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如抗日战争时期东海区著名指挥员蔡雍泉,1930年考入学校,1932年入党,后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政治部组织科长、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支队十三团政委、东海指挥部政委兼军政委员会书记、八路军山东纵队新第五支队二团政委,1941年不幸牺牲。
来源:“母爱乳山”客户端